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349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The middle Cretaceous Kazhdumi Formation,with a thickness of 222 m,belongs to the Bangestan Group and occurs in the Zagros folded zone in southwest Iran.The lower boundary with the Dariyan Formation is disconformable,which is recognized by iron oxides and glauconite.The recognized microfossils are Valvulammina sp.,Scandonea sp.,Daxia cenomana,Choffatela sp., Pseudolituonella reicheli and calcareous algae-Lithocodium aggregation(which belongs to the Sarvak Formation),representing the beginning of Cenomani...  相似文献   
12.
砂质碎屑储层钙质夹层形成机理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砂岩储层中局部钙的富集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揭示钙形成的主控因素及形成机理,对油田后期的高效开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砂质碎屑岩中,钙的富集一般以"钙尖"的形式产出,有顶底钙形式、也有团块状等等。本文通过物理化学分析手段,剖析钙离子的来源,钙离子富集条件及钙质沉淀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钙离子主要在同生、表生与深埋成岩作用期析出,各类酸性水是其催化条件。在同生与表生作用期,在湖(海)平面下降,河道变迁等条件下,通过蒸发作用,化学反应平衡左移,形成含钙化合物沉淀。利用苏里格气田东区目的层丰富的地下水地球化学组成分析资料,经综分析表明,目的层钙质夹层形成地质条件复杂,为深埋成岩、同生与表生混合作用下的产物,其中深埋成岩作是其主要形成时期,而其余少量钙质夹层则是在同生或表生期形成,并进一步明确了深埋成岩作用是苏里格气田东区钙质夹层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
溶质类型与矿化度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省秦安县果园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探讨了不同矿化度下(lg/L、3g/L、5g/L、10g/L)的三种钠盐(Nacl、Na2SO4和Na2CO3)对石灰性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盐复合迁移体系中盐分与水分迁移具有不同步性,影响不同步性的因子与盐分类型有很大关系.NaCl对水分移动速...  相似文献   
14.
钙质砂抗剪强度特性的环剪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礁沉积的钙质砂与石英砂的物理力学性质有较大差别。对取自南海岛礁的钙质砂进行了单次往返环剪试验以分析钙质砂的抗剪强度特性,试验中考虑了相对密实度和竖向应力对结果的影响,并与相同级配和试验条件下的石英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钙质砂正向剪切时应力-位移曲线为软化型,具有明显的残余强度特性,而反向剪切时则表现为硬化型,正向和反向剪切强度基本一致;石英砂正向剪切和反向剪切均表现为软化型。钙质砂正向剪切和反向剪切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的比值在0.75~0.93之间;石英砂正向剪切和反向剪切残余强度与对应峰值强度的比值在0.89~0.96之间。相同级配和试验条件下,钙质砂残余强度均大于石英砂,且强度比值基本保持在1.05~1.3之间。在100、200 kPa竖向荷载作用下,钙质砂0.5~2.0 mm的颗粒发生了破碎,破碎率分别为4%和6%。  相似文献   
15.
Bathymetric mapping and observations of the seafloor using a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 Hyper‐Dolphin 3K)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slopes of the Miyako‐Sone submarine platform, east of Miyako‐jima in the Ryukyu Islands,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The bathymetric map indicates that terraces are present at water depths of approximately 140 m, 330 m, 400 m, and 680 m on the northwestern slope of the platform. A number of NW–SE trending lineaments, probably faults, exten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Ryukyu Island Arc. Two ROV surveys were conducted at water depths ranging from 519 m (on the slope) to 121 m (shallowest part of the platform). The surveys revealed that well‐indurated carbonate rocks are exposed at terrace margins and on upper slopes, and that the lower slopes are covered with modern sediments consisting of unconsolidated, coarse‐sand‐sized bioclastic carbonates.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from the well‐indurated carbonate rocks indicate a Middle–Late Pleistocene ag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rocks correlate with the Quaternary reef and fore‐reef deposits of the Ryukyu Group (Ryukyu Limestone) on the Ryukyu Islands. No siliciclastic deposits corresponding to the upper Miocene–lower Pleistocene Shimajiri Group (as exposed on Okinawa‐jima and Miyako‐jima islands) were recovered during the surveys. Coeval well‐indurated carbonate rocks, all of which formed in a simila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have been downthrown towards the west due to displacements on the western sides of normal faults. Subsidence of the Miyako‐Sone submarine platform was the result of large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n such normal faults. The timing of initial subsidence cannot be tightly constrained, but the presence of the youngest limestone at progressively lower levels towards the west suggests the subsidence continued until after 0.265 Ma.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杨村煤矿井筒在深厚黏土层层位掘砌时遇到的冻结管断裂难题,分析了施工中产生的问题,并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出该黏土层段温度场分布规律,细化导热系数区间,使计算结果与测温孔数据接近。结果表明,强化冻结工艺和采用短段掘砌施工是解决深厚黏土层安全施工的有效措施,对日后井筒在该层位的施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松辽盆地低孔低渗背景下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文中应用岩心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 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松辽盆地 北部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ⅰ-ⅲ), 其深度分布范围分别为600~2350m、2500~3500m、3600~4400m,对应的孔隙度分别为12%~35%,6%~28%,5%~20%。第ⅰ高孔带主要发育在中浅层, 主要由Ⅰ、 Ⅱ型干酪根形成的有机酸溶蚀砂岩储集层形成;第ⅱ、ⅲ异常高孔带发育在深层,主要由Ⅲ型干酪根产生的大 量有机酸溶蚀砂砾岩储集层和火山岩储集层形成,大气水淋滤作用也有一定贡献。此外,裂缝和岩相对徐家围 子断陷深层异常高孔带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颗粒破碎及剪胀对钙质砂抗剪强度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家铭  蒋国盛  汪稔 《岩土力学》2009,30(7):2043-2048
钙质砂是海洋沉积物中的一种,富含碳酸钙或其他难溶碳酸盐类物质的特殊介质。由于其颗粒质脆,受力后易产生破碎,表现出与常规陆源砂不同的力学性质。通过对取自南沙群岛永暑礁附近海域的钙质砂进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了钙质砂颗粒破碎与剪胀对其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颗粒破碎与剪胀对钙质砂强度有着重要影响,低围压下剪胀对其强度的影响远大于颗粒破碎,随着围压的增加,钙质砂颗粒破碎加剧,剪胀影响越来越小,而颗粒破碎的影响则越来越显著;颗粒破碎对强度的影响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当破碎达到一定程度后颗粒破碎渐趋减弱,其影响也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钙质石灰岩中桩基轴向承载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钙质石灰岩中桩基的合理设计理论及开发相关的变形破坏数值分析方法,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以硫球石灰岩作为持力层的桩基现场轴向载荷试验进行了数值分析。有限元分析中钙质石灰岩被假定为理想弹塑性材料。结果表明,如果能在有限元解析中合理地考虑桩侧摩阻力的低减效果,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可以较好地模拟与分析钙质砂土中桩基的轴向承载力特性。最后还对开口钢管桩基的土塞效应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吴野  王胤  杨庆 《岩土力学》2018,39(9):3203-3212
钙质砂作为南海岛礁填筑常用的岩土材料,其渗透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填筑后土体的固结和沉降。拖曳力系数是表达流体对土体颗粒表面力的参数,也是表征颗粒状土体渗透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国内外对钙质砂拖曳力系数的研究十分有限。首先引入一个修正的三维参数 对钙质砂这种天然非规则颗粒材料的形状进行定量描述,然后开展一系列单个钙质砂颗粒在液体中沉降试验,利用高速相机记录颗粒沉降过程,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获得颗粒沉降平衡速度Ut,进而计算出拖曳力系数CD和雷诺数Re,最后拟合出包含CD、Re及 三个参数的钙质砂拖曳力系数半经验模型。结果发现,在相同雷诺数条件下钙质砂的形状系数 越大,拖曳力系数越小。通过与其他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其表面微孔隙越发育,拖曳力系数越小的规律。该模型能够考虑不规则颗粒形状对拖曳力系数的影响,从而提高对土体渗透性预测的精度,对南海岛礁填筑工程中钙质砂固结和沉降的计算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